据媒体披露,4月11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颁布了《关于半导体产品“原产地”认定规则的紧急通知》。依据海关总署的相关条例,“集成电路”的原产地依照四位税则号改变原则来判定,也就是将流片地认定为原产地。建议“集成电路”不管是已封装还是未封装,在进口报关时,其原产地应以“晶圆流片工厂”的所在地为准进行申报。此消息一经传出,便在半导体领域迅速扩散,引发了市场与业界的热烈探讨。券商分析指出,部分由美系主导的半导体产品,可能会因关税影响而涨价股票安全配资,进而刺激国产替代进程加速,同时代工环节也被看好,关税摩擦或许会促使终端客户转向中国大陆的代工产能。正如我们此前在做关税利好分析时所提及的,半导体作为近年来最为关键且急需实现国产自主可控的领域,在中美关税摩擦的局势下,无疑会被提升到更为重要的地位,值得大家持续关注。
本期,我们就来梳理在中美关税摩擦的大背景下,国产半导体领域相关产业链的发展现状,以及在关税反制的形势下,具有积极利好的细分方向,以供大家进一步研究参考。需注意的是:以下内容绝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、引导或承诺,仅用于学术研讨。
细分方向一:汽车芯片
1. 行业现状:受益于新能源智驾市场需求的井喷,该领域正加速布局车规级MCU、功率半导体、传感器等核心芯片板块。部分中低端产品已实现量产应用,市场份额也在逐步扩大,然而高端芯片的设计制造依旧依赖进口。
2. 关联公司:唯捷创芯、雅创电子、富满微、美芯晟、民德电子、纳芯微、圣邦股份、思瑞浦、杰华特、龙迅股份、长光华芯、安路科技、华岭股份、艾为电子、南芯科技、北斗星通、上海贝岭、盛景微、大港股份、芯海科技、翱捷科技等。
3. 利好逻辑:在国产替代的趋势下,产业链生态建设步伐加快。未来需要突破关键技术,强化协同创新能力,力求在高端芯片领域实现突破。
细分方向二:存储芯片
1. 行业现状: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,部分公司实现了技术突破。但行业整体仍面临国际巨头的技术压制、核心设备材料的“卡脖子”困境以及专利壁垒等挑战。
2. 关联公司:雅创电子、华虹公司、利尔达、华岭股份、盈方微、上海贝岭、中电港、好上好、睿能科技、大港股份、深康佳A、通富微电、安集科技、力源信息、商洛电子、普冉股份等。
3. 利好逻辑:在关税反制的推动下,国产替代进程加速。通过技术迭代、设备材料的自主化以及产业协作,有望尽早实现突围。
细分方向三:MCU芯片
1. 行业现状:国产MCU芯片近年来发展迅猛,在中低端消费电子及工控领域已实现较高的国产化率。但高性能、高可靠性的产品依然被国际巨头所垄断。
2. 关联公司:富满微、美芯晟、纳芯微、思瑞浦、晶丰明源、炬芯科技、华岭股份、艾为电子、好上好、商洛电子、中颖电子、振华风光、全志科技、龙芯中科、兆易创新等。
3. 利好逻辑:未来将加速工艺迭代的突破,强化车规与AI的融合能力。借助政策扶持以及下游车企的协同合作,推动高端MCU的国产替代。
细分方向四:光刻机、光刻胶
1. 行业现状:目前正处于技术追赶与突破的关键时期。在中高端光刻胶方面,部分型号已实现量产,并逐步打入晶圆代工及封装市场。但EUV(极紫外)光刻胶仍严重依赖进口,光刻机与ASML的EUV技术相比,差距显著。
2. 关联公司:和科达、美埃科技、永新光学、珂玛科技、赛微电子、百傲化学、茂莱光学、芯碁微装、国林科技、晶方科技、凯美特气、苏大维格、泰晶科技、炬光科技、华特气体、富乐德、波长广电、蓝英装备、海立股份等。
3. 利好逻辑:在政策扶持和产业链协同攻关的推动下,未来将加快在材料、工艺和关键设备方面的突破,缩小与海外垄断格局的差距。
细分方向五:芯片代工
1. 行业现状:已在14nm领域实现稳定量产,能够支撑国内消费电子、物联网等中低端芯片的需求,并尝试推进7nm技术的研发。但高端制程仍严重依赖台积电、三星等国际厂商。
2. 关联公司:中芯国际、华虹公司、华润微、士兰微、晶合集成、燕东微、赛微电子等。
3. 利好逻辑:在政策支持下,未来将不断扩大成熟工艺的产能,布局特色工艺及第三代半导体代工市场,努力突破关键技术瓶颈,打破国际封锁。
半导体芯片作为未来产业的核心驱动力,无论是人工智能、新能源汽车,还是人形机器人、AI眼镜等智能终端,都离不开芯片的支持。在中美关税摩擦的大环境下,半导体领域实现完全自主替代既迫在眉睫,也是长期需要突破的战略领域。关联公司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。相信在政策的支持和产业协作下,产业链上下游公司共同努力股票安全配资,一定能在半导体技术、设备和材料等多方面实现突破,这值得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长期关注。特别提醒:关税走势尚不明朗,政策和市场存在不确定性,务必注意风险。
嘉多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